跳转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注: 第6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第7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不考

渲染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如需更好的体验 请戳: 南大云盘 NJU Box

chap 0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p3

  • 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 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包括。。。等等)
  •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等)

chap 1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p21

  •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的指出:“全部科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物质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p23

物质概念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界定:

  • 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 表明了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统一的。
  • 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马克思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重大变革是通过实践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存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局限在自然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的庇护所中彻底驱逐出去。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唯物主义的缺陷。
  •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量变质变规律是什么? p37-38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和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 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 一方面,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
  • 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的、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否定之否定规律 p38-39

  •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的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
  •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
  •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

  •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事物自我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有规律过程。
  •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

  • 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或否定一切,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

  • 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chap 2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p61

  • 第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 第二,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 第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四, 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的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

  •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真理是什么 p79

  •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hap 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什么是社会存在? p112

  •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什么是社会意识? p114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 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 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的产物。
  • 根据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的内涵 p133

  •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hap 4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是什么? p168-169

  •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
  • 一是存在社会分工,
  •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p169

  •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本原始积累 p186

  •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 用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与劳动与商品的特点 p188-189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其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 其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chap 5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经济全球化 p234

  •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p250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进步性
  • 第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 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 第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
  •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 第三,资产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p253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 第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 第二,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 第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 第四,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